博雅雅的名字罗马字发音是minamoto no hiromasa,中间那个の是比较正式的说法,意即“源氏家族‘的’博雅”。
日本自《平民苗字容许令》之后才开始普及姓氏,在此之前仅上位者或贵族拥有姓氏。日文中表示姓氏的词是“苗字”,而“姓氏”则特指部分古时曾掌握过政权的氏族,如藤原氏、平氏、源氏、橘氏等。
2. 延喜18年(918年) – 天元3年9月28日(980年11月8日)
博雅雅出生在延喜年间,延喜是醍醐天皇的年号,醍醐天皇又称为延喜帝,公元885至930年在位。
延喜时代是日本从唐风向和风转变的重要时期,在此期间,由于唐朝战乱不断,日本废止遣唐使。汉字派的菅原道真在政治斗争中落败,被贬太宰府。其政敌藤原时平(871 — 909.4.26)继而掌权,官至左大臣,权倾朝野。他组织编纂的《古今和歌集》使得假名正式登上历史舞台,奠定了日后日本汉字假名兼用的文字书写方式之基础,他所颁布的行政法规《延喜式》,也成为平安时代政治法规的基础之一。醍醐天皇在位期间,日本服饰由唐风装束向和风装束演化,出现了日后公家装束及十二单的雏形。
2. 延喜18年(918年) – 天元3年9月28日(980年11月8日))
天元是圆融天皇年号。博雅一生经历了醍醐、朱雀、村上、冷泉、圆融五代天皇。享年六十二岁。
3. 平安时代中期の公卿·雅楽家
公卿通常指三位以上的高级官员,是政治权利的中坚集团,通常人数在三十人以下。
4. 克明亲王の第一王子、醍醐天皇の孙。母は藤原时平の娘。
博雅雅华丽的家庭组成。
父亲克明亲王是醍醐天皇的第一皇子,生母为醍醐天皇之更衣源封子。封子出身于光孝源氏,其父为光孝天皇皇子,赐下臣籍的源旧鋻。
皇子之子称王(即孙王),因此在《日本的亲王·诸王》中,博雅又有“博雅王”之称。
博雅的母亲是前面提到过的藤原时平的女儿。纵观延喜一朝,醍醐帝的中宫是时平的闺女,前太子保明亲王的东宫妃也是时平的妹子,敦实亲王的太太也就是后来鹰司左大臣源雅信的娘,藤原道长他太太的祖母,又是时平的闺女。有时候我觉得藤时平光靠闺女都可以做人生赢家了……
5. 极官が非参议従三位皇后宫権大夫なので博雅三位(はくがのさんみ)と呼ばれる。
不是特别确定,但皇后宫権大夫大概是中宫职属,中宫职大夫为从四位下相当,因此博雅的从三位应该是封赠。
比较微妙的是在一些记载中,博雅的职衔是“皇太后”宫権大夫。结合博雅的唐名来看,皇后宫大夫的可信度似乎较高。博雅于天延二年(974)年就任皇后宫大夫,其时在任的是圆融天皇的中宫,关白藤原兼通的长女藤原媓子(947-979)。以及冷泉天皇中宫,朱雀天皇皇女昌子皇太后(950-999)。
権大夫中的“権”字表示权官。也就是超出定员,但与正式官员权限相同的官员。皇后宫大夫实际上是后宫的担当长官。
6. 博雅三位(はくがのさんみ)
博雅的通称,与本名不同,采取了はくが(hakuga)的读法,非常可爱ww
另外在今昔物语集中也会看到“雅三品”的叫法,可爱死了> <
7. 长秋卿(ちょうしゅうきょう)
通常认为是博雅的唐名。所谓唐名,最初是遣唐留学生所使用的汉文姓名,较著名的如晁衡=阿倍仲麻吕。遣唐使废止之后,也在一般贵族之间流行开来。如藤原基纲的唐名为昭宣公,兼明亲王的唐名为中书王等。
但另一种说法认为长秋卿应为官名。根据是所谓的“长秋宫”在古日文中是指皇后的居所,典出后汉明徳马皇后所居之长秋宫。因为博雅担任过皇后宫权大夫一职,长秋卿非常可能是他的官名。
8. 臣籍降下し、源姓を赐る。
关于这个臣籍赐下的原因,我还一直在琢磨。
作为醍醐天皇长子,源博雅的父亲克明亲王是皇位的候补之一。但可能是外戚后援太弱的关系。作为更衣之子,克明亲王完全被中宫藤原稳子(885-954)所出的皇子们所压倒。
前面提到过,藤原稳子是藤原时平的的妹子。两人同为关白藤原基经(836-891)与其妻操子女王(皇子之女称女王)所出。
中宫稳子所出之东宫保明亲王(903-923)于923年猝然死去,时年仅21岁,他与藤原时平之女藤原仁善子(后称本院御息所)所出之独子庆赖王旋即以两岁稚龄被立为东宫。仅仅四年之后,年幼的新东宫便夭折了。次年,中宫稳子之幼子宽明亲王(923-952)立东宫,他就是后来的朱雀天皇。
感觉上在这一系列东宫更替的过程中,占据优势的始终是稳子一系或者说时平一系。
保明亲王->时平他外甥
庆赖王->时平他双料外孙(这蒙昧的时代哟……
宽明亲王->时平他外甥
那么在这期间,身为时平女婿的克明亲王有没有被提到过东宫候选人的名单上来过呢?这就只能靠大家脑内了。不过无论这个问题的答案为何,博雅雅在醍醐帝的血脉中占据着长子长孙的地位,这一点是确凿无疑的。
关于克明亲王继承的可能性,尽管他母方后援薄弱,但妻家确是正值鼎盛时期的左大臣藤原时平一族。根据记载,克明亲王可能先后有过两位妻子,并且她们都是藤原时平的女儿。先后将两个女儿嫁入克明亲王家,由此可以推测藤原时平实际上也在这位第一皇子身上,寄予了一定的希望。
从这个角度考虑的话,父亲是醍醐天皇的皇子,母亲是藤原时平的女儿,博雅与曾经担任东宫的庆赖王的出身含金量,差别倒不算太大。
8. 臣籍降下し、源姓を赐る。
第二个问题是,何谓“源氏”?
按照中大兄皇子所颁发的律令制,以天皇为第一世,亲王及内亲王为第二世向下计算,至第六世皇族后裔如未继承皇统,则自动脱离皇籍。但这一制度实施至第五十二代嵯峨天皇治世时,发生了一点问题。
这个问题说大不大,说白了就是嵯峨天皇孩子太多(皇子皇女五十人),造成皇族人口膨胀。但人口膨胀带来的后果说小也不能算小,因为皇族基本都不事生产,是从政府领补助的。在经历了前前代桓武天皇迁都和前代平城天皇的藤原药子之乱后,嵯峨内阁那是相当的贫困,养活数量庞大的皇族是相当严重的财政负担。于是在纠结许久之后,嵯峨帝想出一个办法,那就是解除子女的皇族身份,降为臣籍。
嵯峨天皇的子女中,共有十七名皇子与十五名皇女被赐姓源氏。他们被称为嵯峨源氏。后来的天皇中的生育大户都十分热爱这一创举。前后共有二十一位天皇下赐过源姓,形成了所谓的“二十一流源氏”。
8. 臣籍降下し、源姓を赐る。
在这二十一流源氏中,家格最高的是出身于博雅的小叔叔村上天皇的村上源氏,而后代最欢乐的则是清和源氏。镰仓、室町两代幕府将军均出身自清和源氏,德川家康也自称出身于清和源氏的新田氏支流,近代如1992至1993年担任首相的细川护熙所在的细川氏,也是清和源氏的分支之一。
在这里出现了一个概念,那就是所谓的“公家”与“武家”之分。
从字面意义上来讲,“公家”是对天皇、朝廷和公卿贵族的称呼。而“武家”则指以“武力”为朝廷效劳的幕府将军与守护大名、武士等。武家是从在古代公家的领地、庄园中负责武备警卫的家族发展而来,原是为公家所统治的阶层,后逐渐壮大,实质性地把持了全国政权,继而建立了镰仓幕府,公家则被傀儡化。
武士阶级属于武家,平安时代早期,桓武天皇为了巩固边防,向地方豪族求助,并提出授予替代自己讨伐北本州岛的豪族“征夷大将军”的称号。九世纪中期开始,一些地方领主开始建立保卫自己的私人武装,形成地方割据势力和制度化的专业军事组织。武士阶级开始成型。到了十世纪,超痛武力镇压地方势力的叛乱,不得不借助各地武士的力量。而前面所提到的镰仓幕府创始人源赖朝,就是地方武士势力的代表人之一。
由此可见,公家所指,是以中央政权为中心的皇族、藤原氏、平氏、源氏等家族,他们在洛中担任高位官员,垄断大臣、大将等官位,尽管有文官和武官之分,但属于公家的武官,如兵部卿等官职,在平安时代早期通常为兼官,经常由亲王等皇族担任。
近卫府是最亲近天皇的侧近,由授刀卫与中卫府改组而来。在成立初期具有警卫机关性质,但其后逐渐演变为礼仪性质的机构,近卫大将、中将等是天皇的近臣,也负责御前的各种仪式。
兵卫府在五卫府时期是最亲近天皇的侧近,后其地位被近卫府所替代。任职者多为上级贵族子弟。
9.
947年に中務大輔。959年に右兵衛督。965年に左中将。974年に従三位皇太后宮権大夫。
综上所述来考察博雅的官职。
中务大辅:中务省所属,文官。
右兵卫督:兵卫府长官,武官。
左近中将:近卫府次官,武官。
皇太后宫权大夫:中宫职所属,文官。
博雅担任文职和武职官员,但其时兵卫督与近卫中将实际上均为礼仪性质的职位。通过前面对于公家与武家的分野定义可以看出,他是隶属中央的上级贵族,而非以地方为中心的领主。
毫无疑问的是,博雅属于公家出身,与武家几乎毫无关联。《阴阳师》一书中将其称为“武士”,应当是作者混淆了公家武官与武家武士这两个概念而产生的错误。
【没完待续】